海洋技术学报

创新驱动地方综合性大学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访 

来源:海洋技术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28

>>格调别致的南通大学图书馆外景

随着长江经济带、“一带一路”、江苏沿海开发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,区域内高校的发展也随之受到影响并衍生出新的命题。南通大学作为区域内一所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高校,立足经济发展的主战场,抓住机遇深化改革,以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功能型、实用型、创新型人才,为江苏沿海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、智力支撑。为此,记者走进南通大学,去探索、解读南通大学的转型发展之路。

策应大战略,强化育人特色

记者:南通大学作为一所立足经济主战场发展的综合性大学,在培养人才方面秉承着什么样的宗旨呢?是如何贴近当地区域优势办学的呢?

成长春: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,大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革故鼎新、与时俱进的过程,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往往是大学迅速崛起的重要条件。当前,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,高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创新。这是服务国家战略的社会责任,也是推动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。地方综合性大学作为与区域联系最为紧密的创新组织,理应在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、培养专门人才、产业科技创新和研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,理应在创新意识、创新能力、创新体制和创新文化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。创新驱动,不仅使地方综合性大学成为推动区域创新的强力引擎,也将是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。南通大学在这个过程中,主张要办“有远见卓识、有创新精神、有责任担当、有文化品位”的“四有”大学,这既是对时代发展的主动策应,也是对高教发展规律的积极遵循。

我们把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作为突破口。经济结构与教育结构的适应性,具体到高校主要是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结构的适应性问题。产业结构需要吐故纳新,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也需要动态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。近年来,学校瞄准沿海战略在交通运输业、现代服务业、海洋高技术、金融管理业等地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,不断优化专业结构,注重学科交叉,新增生物工程、海洋技术、船舶与海洋工程、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、物联网工程、药物制剂等专业,迅速从注重办学规模、专业布点扩张转变到聚焦内涵建设、特色发展上来,大大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。

记者:变更专业结构以后,学校的师资力量、设备条件能跟得上学科交叉的课程改革吗?又调整了哪些内容呢?

成长春:为打造适应、适合学科发展的专业师资队伍,学校实施“人才集聚工程”,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为引领,以人才发展和团队建设为抓手,以集聚高端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为重点,深入挖掘多方资源,统筹规划人才引进层次和布局,大力引进高端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,并加大海外招才引智力度,面向全球广纳英才。同时,学校依托项目构建了“全覆盖、全过程、全方位、全协同”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,建立起校外高级专家库、地方高层次人才信息库、校地联合引才汇智机制,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共享体系。

同时“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”作为改革培养模式的一个着力点,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,培养应用型、学术型、技术技能型三类人才,探索多规格、多层次、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。一方面,扎实推进“卓越工程师”“卓越医生”“卓越教师”计划,成立张謇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,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组织形式试点。在工商管理类、电子信息类、交通运输类开展大类宽口径招生,实施“平台+模块”的分流培养。建立自主招生模式,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,明确素质拓展课程的学分要求,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、学科竞赛、职业资格认证、社团活动、志愿服务、社会实践等活动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,建设基础、应用、创新三个实践教学层次,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。

对接大集群,优化育人路径

记者:立足区域优势的办学和以往相比有什么样的特点?在实际教学过程中,学校是怎么做的呢?又取得了哪些成果?

成长春:南通大学一直秉承全面开放办学的理念,以校企、校校、校所等多元化合作的方式共享开放式办学资源,让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,共建共享实践基地,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,共同承担教学任务,形成“平台共建、资源共用、成果共享”的可持续发展机制。

上一篇:关于海洋技术专业认识实习框架及作用的探讨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