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洋技术学报

广州科普大讲坛揭开海洋科考神秘“面纱” 

来源:海洋技术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7-05

万志峰透露,第二轮开采试验时隔两年,在为期近一个月的开采中,由国内海外共70多家单位高达上千名科研人员参与,合计开采量高达86万立方米,再次刷新纪录。
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李佩珊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林洁)近日,广州科普大讲坛“探秘深海、筑梦深蓝”开讲。本期讲坛派出外拍摄制组前往广东珠海,登上目前我国排水量最大、技术最先进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——“中山大学”号,揭开海洋科考的神秘“面纱”。

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杨清华介绍了“中山大学”号上的海气通量观测系统。他说:“整个观测系统是我们自己的设计,可以通过排除其他气流的干扰,测量真正的海洋表面,也就是海洋下界面跟大气的交换。”

谢鹏认为,未来新型的海洋科考、海洋装备的研制和海洋科学的重大发现,一定是互相成就、相辅相成的。

讲坛主讲人谢鹏。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供图
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
对于海洋科考中经常使用的探测设备,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副院长、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谢鹏如数家珍:“‘中山大学'号上有一台探测设备名为‘深海电视抓斗',它较为先进,可以在6000米的水深工作,从深海的海床上抓取一些深海沉积物、深海的土壤。”

我国对南海的可燃冰勘探始于20世纪90年代。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万志峰说,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实施了两次可燃冰试采工作,第一轮试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,累计产气30.9万立方米。

讲坛主讲人杨清华。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供图

讲坛主讲人万志峰。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供图

杨清华介绍,科考船航行时,船长需要清楚了解风向、风速,决定航行方向及船舶是否进行科考作业。在“中山大学”号上,测风机被放置在船艏高台,通过这个设备,科考人员就可以知道风向和风速的情况。当有了更多科学数据的累积,人们才能够更好地对海洋气象的天气、地球的气候变化作出预报预测,提升对台风、强降水等气象预报的准确率。

上一篇:儋州举行海洋防腐技术高峰论坛 加快海洋产业转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