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海洋技术学报》
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
一路向南,从春暖花开的青岛来到热浪翻滚的深圳。
4月1日,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“海洋地质九号”船从深圳蛇口出发前往中国南海海域,开启2021年度首次海上调查任务二航段海试,对一系列船载设备、自主研发设备和新引进的调查设备开展海上试验,完成设备校准、指标验证和性能测试,同时开展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试点实验室搭载的共享航次任务。此次海试将为即将开展的大洋科考航次提供重要技术保障,也将加快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主研发设备应用与推广。半岛记者作为青岛唯一受邀记者随船出发,将记录科考船为期九天的科考生活。
海九”驶离码头向试验海区进发。
一路向南,从春暖花开的青岛来到热浪翻滚的深圳。3月31日,记者从青岛飞往深圳,下飞机的第一感受是湿热。
从宝安机场一路向东南,前往蛇口国际邮轮码头,听着司机用广东话讲着深圳近些年的变化以及对科考船的向往,天空中不时几滴雨滴砸在车窗上。
当天下午6点左右到达码头,经过严格的信息登记、体温测量以及出示核酸证明,记者同北京的另一位女记者顺利登船,放下行李,我们被引到了餐厅,由于船上有严格的就餐时间,此时早已过了就餐点,但让人感到温馨的是,厨房特地为我们预留了饭菜,舟车劳顿加上湿热天气,喝上一碗绿豆汤,简直神清气爽。
记者在船上。
记者被分到了单人间,这让我们受宠若惊,因为船上空间极其有限,单间只有专家、首席才能拥有,船员告诉我们,由于我们是女生,所以被特别关照。
房间内日用品一应俱全,与在陆地上并无二致,但记者发现,船上的许多设备与我们在陆地上的装备有诸多不同。比如房门,船上的每个房门后都安装了一个固定装置,类似我们家里房门后的门吸,但不同的是,这里的门吸是一个挂钩装置,装在门上的是一个环,固定在墙上的是一个钩子,开门后,门就像被钉在了墙上,只有掰开钩子门才能关上,船上的二副告诉记者,因为在海上会经常遇到大风大浪,如果不用这个装置,门很有可能被用力关上,非常危险。
还有一点不同的是,房间里的窗户,可以用“厚实”来形容,每个窗户四周都有四个巨型螺丝,窗户和墙之间有厚厚的黑色塑料垫圈,只要用力拧紧螺丝,窗户就会被严丝合缝地关上,二副姬建通介绍,船在海上极易遇到大风浪,巨浪的力量很大,渗透性很强,所以对窗户对密封性要求很高。
此外,窗台上还有一个排水口,一旦发生漏水,水可以从窗台上流走,而不至于湿了屋内。
在船上,安全是头等大事,随处可见的灭火器和救生服,每个房间内都配备了救生衣和进水保温服。此外,每次上船后,都要对新上船人员进行安全应急培训。
此次航次的主要任务是设备海试,要对一系列船载设备、自主研发设备和新引进的调查设备开展海上试验,完成设备校准、指标验证和性能测试,所以这些科考设备才是船上的“老大”,在出发前一天,科研人员要对即将海试的设备进行调试,保障科考设备以最好的状态出海。
4月1日,是起航的日子,最终确定出发时间为下午3点,当天中午12点,烈日炙烤着甲板,甲板上几位科研人员仍在做最后的调试,“希望它能以最佳的状态进行海试。”一位科研人员说。
1994年出生的李志彤就是该团队中的一员,也是此次海试航次中最年轻的科考人员,这是他第二次出海,“第一次出海更多的是兴奋,第二次出海更多的则是历练。”李志彤说,科研需要百分百用心,相比于第一次出海广泛地学习每一个设备的性能,这一次,他有自己主要负责的设备,跟着同事一起调试两台设备。“那次海试回来后收获很多,之前只懂机械,这次知道机械如何与地质研究结合,更了解自己的岗位了,也寻找了职业方向。这可能就是科研的力量吧。”李志彤说。在甲板上呆了20来分钟,记者的脸上已经感到火辣辣了,而科考人员胸前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。
记者与柏玮合影。
去年从青岛走的时候青岛还是秋天,回去时候就要穿棉衣;今年从青岛出发的时候穿的是冬装,来了深圳就换成了夏装。像李志彤这样的科研人员,他们一年的科考工作就是在这无序的服装变化中有序地开展着。
上一篇:《海洋之城》展示微型社会,笑中带泪触动泪点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