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洋技术学报

水产业高大上装备来袭水下米机器人已用于养殖 

来源:海洋技术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17

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秀芬

水产养殖业的水下监控设备,这几年也有不少企业关注和涉及,基本都是做到水下2~3m。第一次见到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(下称“青岛罗博飞”)的总经理马秀芬,她告诉本刊记者,他们的水下机器人已经做到150m的深海探测,对于普通的池塘水体以及深海网箱养殖探测都能完成,且图像清晰,指标误差小。这对于我们了解水体未知的世界,鱼虾生活的具体环境真是一个不小的突破。

马经理告诉记者,水下机器人,除了可以清晰成像,还可以感知水下的温度、深度、盐度、pH值、溶解氧等指标,公司以水下机器人为感知点的物联网远程监测系统和大数据库,为有序养殖和深海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撑。

从事水产的朋友,您心动了吗?欲知详情,请看生产厂家青岛罗博飞总经理马秀芬的详细解读。

《当代水产》:您从事水下机器人研发的初衷是什么?

马秀芬:我从2005年代理法国、挪威、美国等国外海洋装备、水下机器人、渔业装备,与中国海洋大学、黄海所、中科院海洋所等客户都有紧密合作。由于当时国内没有掌握水下机器人的核心技术,当机器人出现任何问题时只能全部返厂。返厂时间较长,最短需要6个月,长则需要1年多,而且费用特别昂贵。这样一来,国内的客户非常被动。2008年,我从德国请了一个博士和大连理工的老师合作,一起研究水下机器人课题,并解决国外水下机器人的技术支撑问题。2011年,我参加了科技部主持的海工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会议,发现国内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深远海海洋装备研究,但因为没有市场的驱动,成果转化很难。专家们提出建议,要想成果转化,小型水下机器人是一个方向,这次会议让我找到了方向和发展空间。2013年,我们注册成立公司——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,搭建起了学科结构合理、德国归国博士带队的研发团队,正式开展水下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。当时我选择成立公司主要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:一是因为我看到了渔业现代化的趋势和市场的需求;二是我知道国外水下机器人的优缺点;三是我们做好了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。另外,我还有个梦想,就是让养殖环境透明、养殖产品溯源,让老百姓吃上安全的水产品,让优秀的水产企业树立品牌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公司成立一年多时间,我们形成了5大产品和2个系统,包括水下机器人、网箱观察器、拖航观测器、手持式观测器、洗网机、水产养殖监测系统、生物容量评估系统。所有产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,注重自主创新,具有很强的稳定性,大连獐子岛、黄海所、黄岛渔业局等客户都已购买。

《当代水产》:国外的水下机器人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?

马秀芬: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罗续业曾讲过:目前我国的水下机器人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,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,尽快赶上。目前,全球ROV价值链已经初步形成,高端研发、品牌营销及服务把控在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之中。我国水下机器人的研究与国外较为接近,但由于核心材料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,我国的水下机器人的产业化还走在路上。由于国外养殖业不发达,国内养殖还处于无序状态,对水下机器人的需求少,国外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同样关注点在深远海,对水产养殖需要的水下机器人研究少、产品少,价格高且没有后续服务。目前,我们公司注重机器人小型化、功能集成化,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,降低产品价格,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。公司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先进性在2014年的东江湖救援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。当时事故水深超过100m,只有我们家的机器人可以进沉船船舱,“飞鱼”机器人在水下工作了3天,沉船和失踪人员都是由我们的机器人找到。经过这次检验,大家看到了我们在做产品。

《当代水产》:据了解,贵司的水下机器人的潜水深度在国内并不多见,能达到150m,您能否谈谈它的关键技术所在?

马秀芬:150m水深的压力达到了15个大气压,对于水下机器人的水密壳体强度要求很高。然而,作为微型水下机器人,势必不能采用太厚重的设计。为了设计这样一个轻质薄壁的高强度外壳,我们的研发团队借鉴了国外水下机器人的优秀设计,同时加入了一些独创的内部结构,帮助分担外壳的压力,最终达到了耐压150m的目标。

为了测试水密壳的性能,我们自制了耐压测试设备,对每个水密结构进行了多次测试和改进。目前定型生产的水下机器人都要进行250m深度并持续3天的压力测试,以确保长期可靠的防水性能。

上一篇:深海安全问题的认识思考
下一篇:没有了